昨天下午,吉林的肾衰患者小刘出院,出院前复查血肌酐μmol/L,看外貌完全不像一位肾衰患者,甚至比多数普通人还强壮一些(身高厘米,体重87公斤),走路大步流星、风风火火。 巧的是,昨天也是潘女士入院的日子。 其实潘女士和小刘互不认识,潘女士是安徽人,他们只是肌酐值相近,我才一起说。小刘前脚刚走,潘女士就在爱人和儿子的陪同下前来就医。潘女士我有印象,她并发症比较严重,当地医生建议透析,由于不愿意透析前来进行保守治疗。入院查肾功能,潘女士的血肌酐比刚出院的小刘还低2个单位:μmol/L。 2个单位完全可以是源于检验误差或是饮食、活动等因素,二人基本是同样的肌酐值。 短时间内目睹了二人迥异的状况,不禁让我感慨:同样是肌酐,一个和没事人一样正常生活,另一个却要透析,潘女士和小刘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笔者认为,二人的不同之处主要有2点: 1.二人的肾功能差异巨大 小刘是个30岁的年轻人,肌肉含量正处于一生中最高的时期,而且体型在同龄人中也是偏大的。肌酐是肌肉的代谢产物,他的正常肌酐水平就比多数人更高。和他相同肾功能的肾友,肌酐值多在左右。 按照他的年龄、身高、体重、肌酐值,以我国改良版的MDRD肾小球滤过率公式计算,小刘的肾小球滤过率是26ml/min。 肾小球滤过率是衡量肾功能的金指标,直觉上我觉得潘女士的肾小球滤过率,比小刘要低很多。 于是算了一下,果不其然。潘女士62岁,身高,体重52公斤,代入MDRD公式,结果肾小球滤过率仅有12ml/min,连小刘的一半都没到。 按照KDIGO指南的分期,滤过率低于15为最后一期:终末期,也就是俗称的尿毒症。从肾功能水平来看,潘女士是一位尿毒症患者。而且年纪大了容易有并发症,也难怪当地医生建议她进入透析室。 小刘和潘女士,虽然血肌酐一样,但肾功能水平差了2倍以上。 所以要提醒大家:肾衰竭和肾衰竭不一样、尿毒症和尿毒症也不一样,差距可能还很大。不能只看血肌酐,还要看肾小球滤过率,才能知道真实的肾功能,这对濒临透析的患者尤其重要。 2.二人的肾脏血流差异巨大 肾脏的本质是一个毛细血管团。肾功能好不好,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看肾小球滤过率,它来源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直接决定了肾脏的滤过功能是强是弱,所以是肾功能的金指标; 二是看肾动脉和叶间动脉的血流量,这里的血流并不直接产生肾功能,而是用来养活肾脏细胞的,相当于“后勤血流”,这里的血流如果“干涸”了,肾脏细胞、肾小球就会“饿死”。 其实小刘刚入院时,肾脏血流也不好。当时贫血、嘴唇苍白,毒素水平高导致皮肤黑色素沉淀、面色发黑,是典型的唇白面黑的肾衰竭貌。在纠正贫血、促进血流、排出尿毒后,唇部恢复了红细胞、面部褪去了黑色素,才看起来像正常人。当然治病不止是恢复面貌,促进肾脏血流最大的意义还是改善肾功能、远离透析。 小刘滤过率有26,如果病情控制得比较好,按照每年衰减1个单位的自然规律、减至近年来多数患者启动透析的6-8之间的滤过率水平,距离透析还有20年。 而潘女士的肾脏血流还比较差,肾脏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无法完成滤过功能。透析是把血液引出来,用透析机的血流来代替肾脏血流,用透析膜来代替肾小球滤过膜。但潘女士不想透析,所以接下来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肾脏血流: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以及肾动脉和叶间动脉的血流,就像小刘那样。 好在潘女士的心脏功能还可以,也没有其它影响很大的基础疾病,本身的血管条件尚可。如果恢复顺利、平时也注意保护肾脏,那么距离透析的时间有机会达到小刘的一半。 所以,同是肌酐,病情却大有不同。有人要透析,有人还能逍遥自在二十年。区别在于:当下的肾小球滤过率好不好、未来的肾脏血流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