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恭让支谦译佛说老女人经的佛教思想及

时间:2021-9-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支谦译《佛说老女人经》的佛教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程恭让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佛说老女人经》(梵文名:ārya-mahalalikā-parip?cchā-nāma-mahāyana-sūtra)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一部经典,并且是早期大乘佛教中比较明确地具有女性问题意识、也比较明确地包涵女性佛教思想的一部佛教经典。此经也是最早由三国时期译经大师支谦传译到中国的几部早期大乘佛教女性主体角色经典之一,不仅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译经及思想的历史上也有其特殊的价值。本文拟对这部经典的佛教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从性别平等这一大乘思想的特殊视角管窥早期大乘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及佛教思想蕴涵的深厚的人文价值。

一、关于《佛说老女人经》的版本、译者

在汉传佛教的文献里,《佛说老女人经》这部经典,先后有以下三种译本:

①《佛说老女人经》,一卷,三国时吴支谦所译,此本东晋道安大师、梁僧祐《出三藏记集》等中,都曾加以著录。[]

②《老母经》,一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中,收此经名于《失譯雜經錄》。[]

③《老母六英经》,或称《佛說老母女六英經》,一卷,据《众经目录》,载为“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3]

以上三种汉译,第一、第二两种译本文字篇幅相当,第二种译本《老母经》实际上是第一种译本《佛说老女人经》的进一步润饰。至于这个润饰的人究竟是支谦本人,还是另有其人?这一点现在是难以确定的。

第三个译本篇幅更小,并且不见于僧祐著录,未详何故。有一种可能僧祐录中所谓的《老母经》,实际上是指这部被后人认为是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羅譯本的《老母六英经》或《佛說老母女六英經》?今列以备考。

[4]除现存汉译这三种经本外,藏文佛经中也有译自梵文的这个经本,藏文经名为:??????????????????????????????????????????????????,翻译者是Jinamitra,Dāna?īla,Ye-shes-sde。[4]藏文译本所依据的梵文本篇幅较大,文字约为《佛说老母经》汉译篇幅的三倍。对勘可知,支谦译本的全部内容都包涵在现存藏文译本中,但是现存藏文译本可能是此经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扩展版本,其中也包涵一些汉译所没有的东西。

我们现在主要依据支谦的汉译《佛说老女人经》,参照此经的藏文译本,对这部经典的佛学思想及其相关问题予以简要的讨论。

二、《佛说老女人经》佛教思想的内涵及特色

《佛说老女人经》叙述,佛陀曾经在墮舍羅地区,在一个名为樂音的地方漫游弘法。有一次,佛陀遇到了一位老妇人。支谦的译本称这位老妇人为“貧窮老女人”,或称她为“羸老”的“老女人”,由于汉译简略,没有其他介绍这位老妇人身份背景的文字。根据藏文本对读,我们知道这位老妇人是在一个旷野中结茅而居,而她正是在那个旷野中遇到了前往毗耶离大城的佛陀。[5]根据经文的信息,我们知道《佛说老女人经》所记录的这个老妇人,是集贫穷、衰老、疾病、孤独诸种人生苦痛于一身的一位老年妇女。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位老年妇女应当是一个来自下层社会、底层社会甚至社会边缘的妇女。本经所记就是这样一位特殊身份背景的老妇人与佛陀之间展开的一场佛学问题的对话。

对话由老妇人的提问开场。这位老妇人提出的问题如下:

老女人言:“生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老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死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識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地、水、火、風、空從何所來,去至何所?”[6]

该经的第二种汉译即《老母经》,在此处译为:“人生、老、病、死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行、識從何所來,去至何所?眼、耳、鼻、舌、身、心從何所來,去至何所?地、水、火、風、空從何所來,去至何所?”[7]是将宋译中表述生、老、病、死问题的四个问句,整合为一个句子,更行简略;同时将宋译中“色、痛痒、思想、生死、識”的五蕴概念,修改为了“色、痛痒、思想、行、識”。综合两种汉译可知老妇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生、老、病、死是从何处来,它们向何处去?色相、感受、思想、诸行、心识这五蕴法是从何处来,它们向何处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识这六种事物是从何处来,它们向何处去?还有地、火、水、风、空、识(藏文本此处言六种界,即增加“识界”)这六种界,它们是从何处来,它们是向何处去?

在佛教的教法思想中,四种诸苦,是对杂染人生生活现状的描写;五蕴及六处,是对生命现象构成成分的描写;六种诸界,是对宇宙万物构成要素的描写。所以老妇人这里的提问,是要探问宇宙、生命、人生这些事物的根源、本质及其趋势。这是宇宙论、生命论、人生论的基本问题,是印度哲学、宗教追问的基本问题,是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佛教经典中反复涉及的问题,也是人类普遍的文化、哲学及宗教的一般问题。不过这位老妇人是从自己特殊的生活遭遇感悟到这些问题的迫切,因此她的提问并非出于知识上的兴趣,而是出于解脱苦难的内在生命诉求,因而是以其生命关于生命意义及其价值的追问。

下面是佛陀对于老妇人这些问题的初步回答:

生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老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病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死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識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眼、耳、鼻、口、身、心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地、水、火、風、空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8]

佛陀的回答是:生、老、病、死这些人生现象,色相等五种生命构成成分,眼睛等六种生命构成成分,地、火等等六种宇宙事物构成要素,都不应该如通常的思维和观念那样,理解为“来有所从,去有所至”,而是应该如佛法的思维,理解为“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也就是说佛陀的回答首先要唤起老妇人思维和观念的转变,他要引导老妇人在思考宇宙、生命、人生的问题时,首先要从一般哲学、宗教思考问题的方式转变到佛法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来。

当然,佛陀的答案不会止步于此。经中记载:佛陀接着举出火产生及消灭的例子,以譬喻的方式晓喻这位老妇人: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依赖于燧木和燧垫,也依赖使得摩擦现象得以产生的人工,火才会出现(????????????????????????????????????????????????????????????);而已经出现的火,在烧尽草木、树木之后,不会自行移动,而是会趋向消失(????????????????????????????????????????????????????????????)。[9]以上的意思,在支谦的译文中,是“譬如兩木,相揩,火出;還燒木,木盡,火便滅。”[0]译文虽简略,还是较为准确地传达了经文的意义。接着佛陀向老妇人提问:火是从何处来?火是向何处去?受到佛陀以上开示的启发,这位聪慧的老妇人提出新的理解:“因緣合便得火,因緣離散火便滅。”(??????????????????????????????????????????????????????????[])(那火,因为汇合的能力则会出现,因为离于汇合则会消失)。这样,老妇人对于宇宙、生命、人生问题的理解,已经由通常哲学、宗教的实体式思维方式提升至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