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第一单元内经 细目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要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通过古今寿夭对比,论述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早衰的原因,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协调统一医学健康观,指出人的自然寿命当超过百岁。 1.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养生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要顺应外界四时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具体方法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调养身心;二是和于术数,锻炼身体,保精养神;三是食饮有节,五味和调,滋养气血,日常饮食有节制、有规律;四是起居有常,按时作息,睡眠充足,怡养神气;五是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养形气。如此则保全精神,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2.失于调摄是引起人体早衰的根本原因 3.形神统一的医学健康观 4.人的自然寿命 细目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要点一“治未病”养生防病原则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本段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防病原则。 “不治已病治未病”,反映了《内经》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说明了顺应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经》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医学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体现了《内经》重视生命生存质量的学术思想。“治未病”意义有二:一是未病先防,强调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传变。 要点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其意义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重要养生思想之一。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蓄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阴气渐盛,养生应蓄养阴气。后世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有所发挥和运用。 如王冰从阴阳互根制约角度阐述,注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以阴阳依存互用论述,注云:“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张志聪以阴阳盛虚论述,注云:“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李时珍据此提出了顺应四时用药方法,云:“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要点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坏其真矣。”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本段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原文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依据,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来养生的重要性,如果违背四时养生原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目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要点一“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①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②在病因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寒热温凉的不同,也有阴阳之异。③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④在病机上、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⑤在治疗上、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对临床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要点二“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本段论述了药食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及其作用,指出了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1.药食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及其作用 原文中指出药食气味有厚薄之别,又可以进一步用阴阳分类,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药食气味厚薄不同,阴阳属性各异,药性不同,故进入人体后的走向及作用各不相同。 2.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意为药食气味纯阳之品,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气味温和之品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充盛。其本义不仅阐述药物气味的峻烈和温和对人体正气的不同作用,而且表明了人体“火”与“气”之间的关系,即亢盛的阳气能消耗人体的正气,而温和的阳气能滋养人体的正气。 要点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基于阴阳理论指导中医诊法。本段原文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阴阳作为临床诊治疾病之纲领,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通过察色、按脉、问所苦、视喘息、听音声等,对疾病属性作出判断。以阴阳为纲诊断疾病,既可执简驭繁地把握病情,又抓住了疾病的本质。这种以阴阳为纲的四诊合参诊察方法对中医临床辨证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据此将阴阳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对错综复杂的疾病用阴阳加以归纳。 要点四“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宜掣引之。”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本段原文以阴阳理论为纲,论述了“因势利导”的中医治则。“因势利导”的治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根据病变之势择时治疗:例如其盛,可待衰而已,指对于疟疾等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在其未发病之前邪气较弱的时候进行治疗。其二,根据病位之势顺势治疗:例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面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三,根据虚实之势扶正祛邪;例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本段基于“因势利导”的治疗思路,提出了补虚、泻实等治疗原则,以及发汗、涌吐、攻下、逐瘀、消导等相应治法,内容丰富。本段为后世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中医治则治法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细目四素问.经脉别论要点一“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观点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强调体质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的根本因素。勇者性格刚勇,逆气已过,正气重新恢复,怯懦之人,逆气则留着为病。勇怯指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体质强者不易发病,而体质弱者则易感邪发病。《内经》体质强弱与发病关系的理论,已成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对指导中医体质学说的运用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学观点。 文中提出了“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过用”,即超越了常度。本段的“过用”,虽然针对饮食过量、七情过激、劳作过度致“汗”而言,但是它概括了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概而言之,“生病起于过用”,包括四时之气太过、精神情志过用、饮食五味过用、劳逸过用及药物过用等。“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是对临床发病病因的高度概括,对于临床诊治疾病及预防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