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心态归零整理行囊再动身 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高新区始终在中国的经济轨迹上领军前行。如今,国内新一轮经济变革箭在弦上,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再次发轫,三次创业蓝图浮出水面。就此,10月29日上午,《每日经济》专访了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试图解读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高新区模式",以期对国内上百个国家高新区,以致上千家各类新区产生鉴戒意义。虽然刘超到成都高新区上任仅半年多时间,但在两个半小时的采访进程中,他对成都高新区20多年的创业家底烂熟于心,对未来发展的创新优势亦是如数家珍。三次创业上万字的内容,刘超表述起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从不看文稿。42岁的刘超和蔼谦逊,谈起三次创业时斗志昂扬,他向《每日经济》详细地描述了成都高新区7年后的万亿蓝图。而当谈及在很多人看来很遥远的国内外经济新形势时,刘超表情凝重,成都高新区在全球经济脉络中的挑战和机遇常常牵动着他的心弦。"我们就干这个的,应当走在最前面,当好排头兵。"NBD:成都高新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在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会提出三次创业的构想?刘超:我们提出三次创业主要是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产生的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的调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类挑战,我们要积极思考,主动选择。NBD:是什么样的变化让成都高新区开始"居安思危"?刘超: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深入调解带来的新挑战。这对我们的发展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巨大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纭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使得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一部分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另外1部分制造企业或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本钱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在这样一种回流、转移的情况下,我们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实际上就面临侧重大的挑战。过去要来的,人家现在可能不来了;过去到这儿来的,现在可能有新的选择,所以,我们就面临着两重的竞争。另外,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总之,全球经济分工正在重新定位,全球市场关系正在重新调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产生变化。NBD: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成都高新区来说,这类变化带来的更多是挑战还是机遇?刘超:更多的是机遇。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夕,机遇非常珍贵。中央在这方面已有了判断,并且做了安排和部署。技术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了,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可能更多集中在资源和能源、健康、先进材料和制造等领域,每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带来的都将是重大的产业变革。新的经济形势,让我们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给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在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抢占制高点,实现逾越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三次创业是适应国际经济格局调解变化的一个客观要求。NBD:那么,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呢?刘超:近一年来,以党的10八大召开为标志,国内情势也产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央、省市对经济发展的思路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也给地方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中央提出,只要经济运行安稳并处于公道区间,政府就会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理的作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从中央的部署来看,是希望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去转方式、调结构。在落实国家这方面政策上,各地的高新区,固然包括成都高新区,应当走在前列,应当发挥作用,应当担当。这就是我们的意识、使命意识。我们就干这个的,应当走在最前面,当好排头兵。另外,四川省提出实行多点多极支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3大发展战略。成都市提出要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升位、城市转型升级,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成都市的52,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明显在省、市发展大局中占据侧重要地位,担当侧重要。成都高新区必须发挥作用,带头落实。面对国家和省、市转方式、调结构等经济政策新走向,我们必须主动有作为而不是被动调解。同时,我们也要苏醒地看到,210多年发展成绩的取得,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未来的征程还很漫长。NBD: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是意味着高新区的转型对全部国家的经济转型意义非凡?刘超:实际上,国家对高新区是寄与厚望的。高新区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就是发展产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所以,最有条件转方式、调结构,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恰恰是高新区。今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大连高新区考察;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安排在了中关村--我国第一个高新区。习近平同志在中关村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讲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为什么不在大学、研究所等地讲,而选择在高新区讲?我感觉中央在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对各地的高新区是寄与厚望的。NBD:国家提出调结构也要稳增长。对成都高新区来说,肯定也有增长的目标,调结构和稳增长会不会有一定的冲突?刘超:现在很多人都容易把这两个方面对峙起来,觉得好像调结构就必须要把增长速度降下来,实际上也不见得。我觉得还是可以实现既调结构也稳增长,固然在调解初期可能会需要牺牲一定的速度,这在不同的区域也有差别。但是我觉得在成都高新区这个问题其实不白癜风能完全治好吗突出,我相信在全国高新区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止步不前,别提世界一流园区,可能三流都进不了。"NBD:刚刚都在说外因,三次创业是否是也是有内因驱动?刘超:三次创业是成都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一定选择。历史地看,成都高新区确切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是即使没有任何差距和问题,难道它就不需要发展了?就不能再求进了吗?就像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很结实、很棒了,就不需要成长了吗?不要说20多岁,30岁、40岁、50多岁也还要发展。NBD:横向来看,还是有一定差距?刘超:对。最关键的是,成都高新区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横向和国内的先进的高新区比,比如说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特别是和国际上一些发达地区和园区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比如,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像华为、中兴这样的领军企业其实不多;又如,我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也没有完全跟上。最关键的是在我们的队伍中,我们的干部能不能始终保持苏醒的头脑和高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能够看得到这些问题,看得清这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勇于破解这些问题。把三次创业由"计划图"变成"施工图",由共同愿景变成美好现实,关键也在人。很多人觉得,"高新区不错,还创什么业啊",这类情绪在干部队伍中是存在的。这类自满、自我满足带来的是什么呢?懈怠、不思进取,我觉得这是要不得的。所以我在开全区工作会时专门讲"以创业的精神推动新时期高新区各项工作"。如果说我们满足了,止步不前了,很快就会被发展大潮淹没,别提世界一流园区,可能三流都进不了。所以我们强调要创业,要反骄破满,老想着成绩心里就满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了。NBD:对成都高新区来说,什么是创业?刘超:高新区的精神内核就是创新和创业,落点是创业。我的理解是在已有基础上开辟新地步,以归零的心态整理行囊再动身,这就叫创业。其实叫三次创业、四次创业或是五次创业这个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建立新目标,研究新举措,开辟新地步,开启新征程,推动社会经济迈上新台阶。NBD:三次创业的具体方案是如何提出的?刘超:提出三次创业也不是我个人,或几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这是群策群力、群策群力提出来的一个整体思路。经过了几个月的酝酿、准备、调研、论证、务虚会、专题会等环节,我们到企业、社区,大量、充分地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将来要打造的七大产业集群,这更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我们听取了专家的意见,立足于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基础、资源天赋和比较优势,并参照了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计划,使其建立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上。科技部的领导曾来调研,他们是非常希望高新区能进行一些探索的。我们是非常慎重,非常认真,力求科学地提出三次创业的整体思路的,实际上我们也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传统意义上,高新区常常意味着工业厂房林立,而现在,高新区更应当体现4态合一的城市新面貌。"NBD:成都高新区的三次创业目标是什么,是如何确立这样的目标的?刘超:2006年,科技部在全国选了包括成都高新区在内的6个高新区,作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肯定创建的时间节点就是2020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在2020年,四川省"两个逾越"的阶段性时间节点也是2020年,所以我们都一致行动起来,这次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有一个总量的指标,通过"三步走",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总量是基础,没有总量就没有结构,所以总量我们还是要强调。关键在于,我们同时突出强调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就是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指标,就是GDP和工业总产值在成都市的占比,这体现我们在成都市的龙头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NBD:在三次创业中,应当主要是发展产业,但成都高新区还提出建设"文明和谐首善区",这如何理解?刘超:过去的概念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意味着产业,就意味着科白癜风应当怎样医治技,但是我觉得这个观念要变了。全国的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批2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到现在不能再仅仅说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说社会建设。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了,才更有利于经济的延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内涵。我们在一些具体的战略部署方面,不但仅是针对产业、科技和招商引资,过去谈得更多的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顶多再加一个城市建设,但很少提及社会建设。实际上,在成都高新区范围内有78万人口,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经济发展不是终究的目的,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还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终究的目的,如果目标就停在了经济发展,我觉得可能会出很多问题。NBD:这是一种高新区版的"产城融会"创新?刘超:三次创业就是以"两化互动,产城融会"为总路径,这也是我们在高新区理论发展方面的一个探索、尝试,也可以叫创新。之前都是工业厂房堆到一起,就叫高新区,我们现在是让产业和城市共生共融。传统意义上,高新区常常意味着工业厂房林立,而现在,高新区更应当体现4态合一的城市新面貌。"4态合一"指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点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相互关联、有机融会。所以"两化互动,产城融会"的路径选择也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创新。我们提出,要让辖区居民过上好日子、享受好生活。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辖区居民共创同享改革发展成果。"择商选资的意识要一直有,不是放到筐里就是菜,谁想来就来的。"NBD: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中提出创新驱动和内生式增长,这是否是意味着高新区传统的招商引资策略将不再需要?刘超: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需要的,而且这和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实不矛盾。招商引资关键是看你招什么、引什么,在招商引资进程中也可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的。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创新,而是要在推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加强对外特别是国际交流,在开放中推动自主创新。所以,招商引资招什么?招才引智、招大引强,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招质量效益好的项目。对成都来说,对西部来说,没有招商引资也是不行的,没有总量哪有结构?NBD:下一步的招商策略是什么?刘超:我们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围绕产业主攻方向,着眼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行专业招商。坚持范围招商与效益招商并重,强链招商与补链招商结合,进一步强化择商选资意识,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转型升级。择商选资的意识要一直有,但不是放到筐里就是菜,谁想来就来的。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一定是要招好的项目,由于我们的空间是有限的,我们重点是要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效益、产出。NBD:你也提到,我们的空间是有限的,在这类局限下,成都高新区新提出的发展七大产业集群,需不需要"腾笼换鸟"?刘超: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抛开现有的东西另搞一套。这次肯定的七大产业集群都是立足于产业基础、资源天赋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了的,只不过依照新的要求使它更加规范,在过去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了拓展。NBD:对区内已有的企业来说,会不会存在被请出去的情况?刘超:企业对三次创业是非常感兴趣的。三次创业不但仅是为高新区绘就了蓝图,也是为企业发展,为每一个成都高新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契机。在三次创业进程中,如果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落后了,我们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如何利用三次创业的契机推动本身的发展,这个是企业需要推敲的问题。目前来看,企业反响非常强烈,他们都非常看好三次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