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a_4525470.html 一、无量寿经释 然则弥陀如来,本行菩萨道时,修檀送劫波。经(悲华经卷九意)云:“所施目,如一恒河沙,如乞眼婆罗门之缘。又有饮血众生,乞其身分生血,所施生血,如四大海水。又有噉肉众生,乞其身分脂肉:所施脂肉,如千须弥山;所舍舌,如大铁围山;所舍耳,如纯陀罗山;所舍鼻,如毘富罗山;所舍齿,如耆阇崛山;所舍身皮,犹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 或时成肉山,被食噉众生;或时成大鱼,与身分众生。菩萨慈悲,以此可知。然饮血噉肉之众生,无情破菩萨利生之肤;耽食嗜味之凡夫,无端食萨埵慈悲之肉。如是非啻一劫二劫,兆载永劫之间,流四大海水之血,竭千须弥山之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圆满檀度,究竟尸罗、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圆满,万行具足也。 三、所得依正者:“依”即国界庄严,众宝合成。“正”即三身四智,究竟圆满。 初“法身”者: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湛然常住。 次“报身”者:报万行因,所感得之万德身也。布发掩泥之功,感绀琉璃顶;流血割肉之绩,得紫磨金肤。代禽之慈不空,早得鹅王之相;代兽之悲有诚,速感鹿王之膊。破脑治他病故,今成医王中大医王;施肉与商人故,今成船师中大船师。施灯烛故,成光明无量佛;断杀生故,成寿命无量圣。以宝与人故,成众宝国土之主;以床施人故,得大宝华王之座。布施为库藏,收百福庄严之财;持戒为良田,下三菩提之种子。着忍辱坚甲,固战魔王之十军;乘精进骏马,早超崄难之六道。以禅定清水,洗诸欲垢;以智慧船筏,渡生死大海。凡酬万行因,感万德果,如华结果,似响应声。是则酬实修万行,得实证万德也。 次“应身”者:起大神通,变现十方,而随机宜,为说妙法,令诸众生,利益安乐。是则应同秽土之始终,八相示现之身也。 次“佛色身相好功德”者:谓其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身色,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此则酬六度万行之修因,六八大愿之所显现也。今略辨其大概而已。 四、往生行业者,此乃有二:一、大分二行,二、依文别释。 一、大分“二行”者,亦分为三:一、正分二行,二、依善导论得失,三、以感师等义助善导之义。 一、正分二行者,亦分为二:一略牒二行。谓依善导等往生之行,大分即有二种:一念佛行,二余诸行诸师未必如此分别,故知往生正行,难辄可了也。二释其行相,此亦为二:一释念佛,二释诸行。 一、“释念佛”者:念佛者,或观佛相好,或观佛光明,或依归命想、依引接想,一心称念弥陀佛名,名之为念佛也。设无观念,但信称名,亦名念佛。云云 二、“释余诸行”者:凡求极乐者,不必念佛,各随乐欲,修种种行。其相广在经论,不能具引。然诸经所说,其业虽多,结其纲要,不出三意,故《往生要集》(卷下本)云:“诸经行业,总而言之,不出梵网戒品;别而论之,不出六度。细明其相,有其十三:一财法等施,二三归五戒、八戒十戒等,多少戒行,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信第一义等是也,七发菩提心,八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谓之六念。,九读诵大乘,十守护佛法,十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二不生憍慢,十三不染利养也。” 二、依善导论得失者,此亦有二:初先释二行,次正论得失。 初先释“二行”者:《观经疏》第四(散善义)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导和尚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正行,二杂行。 初“正行”者:就此有开合二义:初开为五种,后合为二种。 初开为五种者: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也。 第一“读诵正行”者:专读诵《观经》等也。即文云:“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是也。所言“等”者,指上三经,全非等取余经典也。五种正行,皆限弥陀一佛功德。所以观察、礼拜、称名、赞叹四种正行,既唯在彼弥陀依正,岂读诵行,独兼他经乎! 第二“观察正行”者:专观察彼国依正二报也。即文云:“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是也。 第三“礼拜正行”者:专礼拜弥陀也。即文云:“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是也。 第四“称名正行”者:专称弥陀名号也。即文云:“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是也。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者:专赞叹供养弥陀也。即文云:“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是也。若开赞叹与供养而为二者:可名六种正行也。今依合义,故云五种。 次合为二者:一者正业,二者助业。 初“正业”者,以上五种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即文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是也。 次“助业”者:除第四口称之外,以读诵等四种,而为助业。即文云:“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是也。 问曰:何故五种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 答曰:顺彼佛愿故。意云: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由愿不虚故,以念佛为正定之业也。其“本愿义”,至下应辨。但正定者,法藏菩萨于二百一十亿,诸佛誓愿海中,选定念佛往生之愿,故云“定”也。选择之义,如前释之。读诵等行,即非本愿选择之行,故名为“助”。 然则念佛是正中之正,礼诵等是正中之助。助正虽异,同在弥陀,是故对余杂行,皆名为正;然而非无胜劣之义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