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少尿或无尿,并迅速出现氮质血症、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一组临床综合征。 在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急性肾衰中,尿常规有相应的不同表现。 ①失血、休克、烧伤等肾前因素所致的急性肾衰,尿比重>1.,可有透明管型和少许颗粒管型。 ②急性肾小球疾患如: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病因所致的急性肾衰,尿比重不低,有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亦可见到白细胞,可有红细胞管型、肾衰管型。 ③急性肾小管坏死,尿呈酸性,比重低,可有蛋白尿、红细胞或白细胞尿、特征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 有血红蛋白尿者,可有血红蛋白管型;有挤压伤者,可有肌红蛋白尿及基红蛋白管型;如为磺胺药物所致者,可有磺胺结晶。 ④急性间质性肾炎 常由于药物过敏所致,可有发热,皮疹,血嗜酸细胞计数增高,尿蛋白+~++,尿沉渣白细胞多,染色为嗜酸性白细胞。 在急性肾衰病程的不同阶段,尿常规亦有不同的改变。 少尿期:尿呈酸性,尿蛋白+~++,为混合型尿蛋白,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有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同时因尿量少,流出缓慢而出现宽而短的肾衰管型。 多尿期:尿常规仍有异常,比重偏低,白细胞多,尿蛋白及管型可持续存在数周或数月。 恢复期:可有尿蛋白及管型存在,持续数月。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很多,病情进展缓慢,在肾功能衰竭早期,尿常规的变化与原发病有关。如慢性肾炎患者,尿常规检查有蛋白及血尿。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脓尿及蛋白尿。肾结核患者除尿常规异常外,还可直接涂片找到抗酸杆菌。 当中晚期肾功能衰竭时,大多数患者的大量蛋白尿及血尿消失,出现轻度蛋白尿及血尿,个别患者尿常规检查正常,但尿比重低,而且固定在1.,这是慢性肾衰的共同特点。镜检还可以看到上皮细胞管型及蜡样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