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重庆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化石。摄影/肖诗白 成都与重庆之间是四川盆地。这个盆地经历了海洋-湖盆-陆地盆地三个发展阶段。所以四川和重庆是曾经沧海的友谊。亿年前的四川盆地,河湖纵横,气候炎热,草木繁茂,是恐龙的家园。这一点从挖掘出的大量恐龙化石已经得以证明。四川盆地产出的恐龙化石不仅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还发现了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 围绕四川盆地,从北到南,由西向东都是恐龙出没的地方。其中西南、东部最为集中。 自贡有“恐龙窝”、“恐龙公墓”之称,而重庆被誉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大约在1亿年前,四川盆地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色岩石,这套红层构成为四川盆地的物质基础,从东部的重庆到西部的成都,随处都可以见到这种红色的岩石,同时也埋藏大量的恐龙化石。摄影/朱兴宇▲四川省重要恐龙化石及产地分布图。引自江山等《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研究》。 ▲重庆市重要恐龙化石及产地分布图。01 行游的恐龙:成渝恐龙足迹化石 倘若我们说恐龙实体化石保存不易,那么恐龙活动留下的遗迹化石更是难上加难,弥足珍贵。 有一门叫“古足迹学”的新兴学,专门研究各种生物留下的脚丫子。其中就包括这些距今上亿年的恐龙足迹。 也许你要问,我们已经有恐龙骨骼化石,为何还要研究它的脚印呢? 其实,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骨骼化石保存的仅是恐龙死后那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但足迹保存的信息则能“再现”恐龙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精彩瞬间! ▲年,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发现一处疑似恐龙足迹化石点。经我国知名古生物专家、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博士,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研究员、叶勇研究员现场鉴定后,确认为乐山区域继川主之后第二处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点,包括兽脚类和鸟脚类足迹。摄影/李忠东自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五分之二,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 这些珍贵的遗迹化石对于研究恐龙的身体形态和结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及中生代时期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所有有关恐龙足迹化石的数字都是动态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这些数字都会不断被刷新。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化石。摄影/李忠东 根据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叶勇等在《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一文中的描述,四川盆地的恐龙足迹化石具有三大特点: 时代最早:目前,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是侏罗纪(大约1.99亿年-1.45亿年前)和白垩纪(大约1.45亿年-0.66亿年前)的,而时间更早的三叠纪恐龙足迹比较少。0世纪80年代在四川省彭州市磁峰乡的上三叠统(大约亿年前)须家河组地层中发现的原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缺乏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空白。到目前为止,磁峰彭县足迹依然保持着中国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的纪录。 ▲到目前为止,磁峰彭县足迹依然保持着中国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的纪录。 ▲磁峰彭县足迹拓片,原件存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彭州市博物馆存一复制品分布广泛: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非常广泛。在地理分布上,迄今为止至少有约0个市(县)发现超过3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而在地层分布上,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各个时代的地层中均有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地质时代连续而齐全。 ▲四川盆地重要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分布图。据叶勇等《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绘种类丰富:根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盆地迄今已发现各类恐龙足迹化石多个。虽然绝对数量比不上辽宁朝阳羊山和甘肃永靖盐锅峡等其他一些重要的恐龙足迹化石点,但种类却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不同类型的恐龙留下差异明显的足迹。引自邢立达《中国西南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0 恐龙为什么爱上这里? 恐龙为什么爱上这里?为什么又将自己的脚印和骸骨化石留在这里? 四川盆地成为恐龙乐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三叠纪时期,由于四川盆地是一个大一统的古巴蜀湖,其中露出水面的陆地并不多,多为滨湖、沼泽环境,陆生动物的栖息地比较有限,加上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植被不是特别繁茂,恐龙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川盆地古地貌示意图。引自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一书。早侏罗世,四川盆地地势趋于平坦,盆地整体有所升降变化,但沉积环境的总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变,盆地北部地区仍以滨湖沼泽相为主,南方地区为浅湖相,沉积物为粉砂岩、介壳灰岩、泥岩交替堆积。 但从中侏罗世早期开始,四川盆地的地势变得比较复杂,湖水面积有所缩小,湖盆西南部较浅,自贡、威远一带处于滨湖环境,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整个盆地为河流三角洲、滨湖、浅湖环境。沉积物以砂岩、砾岩为主,交错层理发育。 气候也由干旱转变为炎热湿润,植被非常繁茂,这为恐龙及其他动物提供了广袤的生活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它们繁衍生息,缔造了四川侏罗纪恐龙王朝的首度繁荣。 ▲古巴蜀湖意想图(绘图/凌曼)。引自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一书。晚侏罗世早期,盆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仍与中侏罗世晚期相似,恐龙及其他伴生脊椎动物继续繁盛,但其动物群的组成已发生了极大的更替。 晚侏罗世中期后,四川盆地整体下沉,再次发展成为一大型浅水湖泊。同时,气候也变得异常干燥,植被发育不良,恐龙及其他动物数量锐减。 虽然到晚侏罗世晚期,盆地又开始抬升,形成类似恐龙繁盛期的地理环境,但气候仍然比较干燥,植被并不繁茂,脊椎动物没能得到再次发展。并且很快,四川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盆地南部、中部及东部抬升为高地,沉积盆地向西北方向不断收缩,气候日趋干燥,由此进入白垩纪。 进行白垩纪后,恐龙的数量和种群进一步锐减,并最终在白垩纪末期(大约万年前)全部绝迹。 ▲小行星撞击想像图(绘图/凌曼)。引自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一书。03 恐龙为什么把脚印留在这里? 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行走于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时留下来的脚印,后经成岩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因为它们是原地形成的,因而最能反映原始的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湖岸和近岸古环境的作用。 作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恐龙足迹化石也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重要材料。因而,恐龙足迹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下来的“特写镜头”,是自然历史的脚印。 ▲恐龙足迹形成想像图。引自邢立达《恐龙足迹——追寻亿万年前的神秘印记》形成和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是低概率事件,它至少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恐龙将要经过的地面泥沙软硬适度,便于恐龙在行走之后留下足迹,并保存一段时。太硬,龙足留不下脚印。太软,脚印无法保存; 其次,恐龙有幸刚好从这样的地方路过,并把脚印留在软硬适度的地面上; 其三:脚印被破坏之前,迅速覆埋,形成化石。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埋藏在岩石的脚印还需要现代人发现的慧眼和运气。 ▲恐龙足迹形成示意图04 龙迹遍地,恐龙走过的地方 昭觉:世界最小恐龙足迹 年月,根据昭觉县文管局提供的线索,成都理工大学刘建、李奎等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比罗嘎村发现大型恐龙足迹化石。 在面积仅平方米的泥质砂岩层面上,共发现足迹1余个,是迄今为止四川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恐龙足迹群。 从足迹的形态学和运动方式上看,大多属蜥脚类恐龙足迹,也有翼龙和兽脚类。 ▲三比罗嘎东岸岩壁上三脚趾恐龙足迹此后,又陆续在昭觉发现多批次的足迹。年,来自中、美、韩三国的恐龙足迹化石研究专家宣布,他们之前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央摩祖乡发现的一批恐龙足迹,被确定为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恐龙足迹。这种恐龙足迹被称为小龙足迹(Minisauripus),长度仅厘米左右。 ▲新发现的多种类恐龙足迹▲发现的小龙足迹资中恐龙足迹 发现于四川省资中县金李井镇碾盘山村曾家院坝,定名为碾盘山实雷龙足迹,为大型肉食龙足迹。 一共有两条行迹,均为肉食恐龙。行迹1共保存了0个足迹,行走方向从东南向西北。行迹2共保存个清晰的足迹,方向略有弯曲。除保存清晰足迹以外,还保存了部分尾部印痕。 ▲碾盘山实雷龙足迹的行迹示意图自贡恐龙足迹 早在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叶俊林教授回自贡探亲期间,在贡井区河街东岳庙后面山崖边塌落的几块巨石上,发现了许多小型恐龙足迹。 这批足迹保存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马鞍山段中部砂岩层,约7平方米的岩面上,保存有近个肉食性恐龙足迹化石。 这些恐龙足迹很小,一般只有6至8厘米长,最大的足迹全长也只有约15厘米。大部分足迹是两足行走、三趾型且具有利爪的兽脚类所留下的。 ▲自贡贡井恐龙足迹。引自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一书。在后来的研究中,邢立达发现这些兽脚类足迹形态类似于跷脚龙足迹和嘉陵足迹,前者广泛分布于同时代的世界各地,后者则在中国常见。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这些足迹的属种,而是在区区几平方米的岩石上,这些足迹竟然保存了3种不同的形态,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古地面环境以及额外的变化所造成。 不仅如此,01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和加拿大艾伯塔大学邢立达还在同样的位置发现蜥脚类足迹。 这个肉食龙与植食龙一同构成的足迹群大大丰富了自贡地区的早侏罗世恐龙记录,让我们得以知晓,自贡早在侏罗纪早期便出现了丰富的恐龙群,从而大大弥补了同时期没有发现恐龙化石的遗憾。 ▲富顺恐龙足迹行迹示意图。引自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一书。古蔺恐龙足迹 汉溪恐龙足迹:东亚最长的兽脚类行迹及恐龙足迹群 位于古蔺县桂花乡汉溪村的“石凤窝”。在米长的砂岩面上初步统计发现了70多个恐龙足迹,包括有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三种类型。其中,兽脚类足迹最多,共发现有7组行迹。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行迹是发现于玻利维亚苏克雷城附近,这组晚白垩世的小型兽脚类行迹总长度达米。亚洲最长的恐龙行迹发现于土库曼斯坦的上侏罗统地层中,这组大型兽脚类行迹,总长度达米。而之前中国发现的最长的恐龙行迹是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的查布苏木恐龙足迹遗址,该遗址发现有上千个恐龙足迹,其中的一组兽脚类行迹总长度约65米。因此,古蔺汉溪发现的这组69米长的兽脚类行迹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最长的恐龙行迹,它对于泸州地区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组成、生活习性,以及这一地区的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汉溪足迹点的兽脚类足迹形态类型B轮廓图(A),三维图像(B)。引自邢立达《中国西南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椒园恐龙足迹:罕见的兽脚类游泳迹 年5月,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地质队工程师陈怡光、唐建明在古蔺县椒园乡中山村二社和平机砖厂发现。 化石点位于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段的暗紫色泥岩上。统计了足迹点恐龙足迹约8个,形成行迹10条。其中除8个足迹为兽脚类之外,其他皆为蜥脚类足迹。 椒园化石点的兽脚类足迹非常特殊,以趾痕纤细并逐渐收细,缺乏任何跖趾垫的痕迹等为特征,相似于经典的兽脚类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在中国此前仅发现一例。 ▲花椒园恐龙化石点及行迹分布图黄荆足迹:填补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发现很少的空白 00年8月5日,经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邢立达等专家现场鉴定、确认,古蔺县又发现了一组形状非常清晰、完整的白垩纪时期恐龙足迹化石。 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说,这填补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发现很少的空白。“因为以前四川盆地发现的主要是骨骼化石,而且是在侏罗纪时期的特别多,白垩纪的几乎没有什么发现。 ▲古蔺最新发现的恐龙足迹。据封面新闻记者刘建李华刚摄影报道重庆綦江恐龙足迹 年,綦江区国土房管局在老灜山莲花堡寨考察地质灾害时,意外在一个岩腔发现许多神秘足迹,后经国内外专家考察研究,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的恐龙足迹群。 发现足迹的地方名为莲花保寨,位于一处丹崖绝壁中央的岩腔。据考证,莲花保寨建于南宋宝佑四年(公元年),最初是因为躲避和抗击蒙古军队而修筑,这里是否也如合川钓鱼城那样发挥过抗元的战斗,我们不得而知。但亿年前的恐龙足迹和人类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奇观。 ▲莲花保寨寨室和石刻。李忠东/摄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在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地面上,共有9个化石层位,已发现古脊椎动物足迹个 足迹产出层位之多,数量之大、分布之密集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美、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 ▲莲花保寨足迹点足迹分布图。引自邢立达《中国西南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这里有世界最大古鸟足迹,中国保存最完美鸭嘴龙足迹,中国数量最多翼龙足迹。 在足迹的保存方式上,已经发现了5种恐龙足迹化石类型,包括凹形足迹、凸形足迹、幻迹、动态足迹、3D铸模足迹,不同保存方式的足迹保存于同一个化石点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不多见。 ▲岩腔的地面就是发现恐龙足迹最多的地方。李忠东/摄更神奇的是,在一枚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化石标本上,居然发了9个不同种类、不同运动方向,且相互交叉重叠的恐龙足迹。这些恐龙凑在一起做什么呢? ▲一枚标本上有9个足迹(3D足迹扫描图)这些远古的脚印来自于谁?据研究,这里有甲龙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四种恐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区域发现了大量古鸟类足迹,这些足迹方向一致体现了群体生活的特征,更难得的是这批足迹与翼龙类足迹保存在一个层面上。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类飞行动物同时出现向我们提供了古生态学的诸多信息 ▲古鸟类足迹参考文献 1、李忠东、邢立达、邹蓉《盐井传奇,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年,星球地图出版社; 、邢立达《中国西南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四足类足迹》; 3、叶勇等《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END- 整理/侠客君;编辑/老侠图片/李忠东等;封面图片/邢立达《恐龙足迹——追寻亿万年前的神秘印记》(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特别申明: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和机构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