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超重、肥胖到底是不是病?它的危害有多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根据相关的研究得出答案。《柳叶刀》杂志的一份报道《超重或肥胖会导致早逝》,国内的相关研究也称“肥胖是颗‘定时炸弹’一一猝死概率大增,容易患癌症……”。那么超重、肥胖到底是怎么危害健康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研究了很多专业的医学资料,认为是不良生活方式引发超重肥胖,进而危害人体,医学上称之为“代谢紊乱综合征”多数慢性病,可归结为“代谢紊乱综合征”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慢性病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述为:不良生活方式一超重肥胖一“代谢紊乱综合征”一多种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因为涉及非常专业的医学知识,整个过程本书只能通过简单的图示,暂且做一个粗略的介绍,如图7-5所示。当人超重、肥胖,身上开始出现多余的脂肪,这些脂肪如同一个活的器官,会不断地分泌“游离脂肪酸”进人人体循环;游离脂肪酸升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的活性下降,胰岛素是专门用来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激素,它的功能被削弱,就会造成人体通过饮食吸收的血糖不能及时输送到肝脏和肌肉进行储藏,从而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异常升高,俗称高血糖,它是代谢紊乱的初期表现;持续血糖升高,人体误以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启动代偿机制加速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持续的高胰岛素血症,容易诱发细胞癌变,大大增加癌症的发病机会,过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又为癌细胞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并且癌细胞反过来又加剧胰岛素抵抗,产生恶性循环;同时,持续的高血糖会让胰岛细胞长期高负荷运转,最终被累得衰竭,那么之后胰岛素分泌不再增加,反而会大量减少,到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糖尿病人长期的高血糖,会使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炎症反应),形成动脉硬化,危害全身血液循环,最终引发各种并发症(失明、肾衰竭、下肢截肢、心脏病、脑卒中……)。超重肥胖的人,通常都喜欢吃肉类、油盐高的食物,很容易造成高血脂,而高盐、高糖又很容易造成血管内皮受损,加速脂肪在血管壁的异常堆积,这就形成了病理性的动脉硬化。此时,血管内径变细,血液通过的压力变大,形成高血压。久而久之,血管壁堆积的脂肪层内部发生病理性改变,形成如同小米粥样的斑块,医学上俗称“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多数斑块都很不稳定,随时可能破裂,形成血栓或急性出血,引发心血管病(心梗、脑卒中等),如图7-6所示。以上分析,揭示了对现代人威胁最大的健康风险形成的链条:生活方式改变(吃得“好”、运动少)—超重肥胖一“代谢紊乱综合征”—慢性病高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中国有多少人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请看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糖尿病患者达1.14亿(年数据),每分钟新增10名患者,每年新增超过万人;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5亿成年人处在糖尿病前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指出,血脂异常患者达4.3亿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高血压患者达2.7亿人;同时,国家心血管中心、医院蒋立新团队关于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研究报告(于年10月25日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称,中国超过1/3的成年人有高血压,只有15%的人会得到治疗,只有5%的人会得到控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病,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人。警惕心血管病失控!发病率、死亡率都在升高,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摘自年4月21日《生命时报》)据年《中国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称,中国成年人(20岁以上)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差者达3/4,健康状况理想的人极少。《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指出,脑卒中成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患者有万人,每年新发病万人,呈“井喷”之势,每年死亡万人,死亡病例占全球40%。更令人担忧的是,慢性病风险正在向下一代蔓延,中国未成年人的患病率也在大幅提升!以下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儿童心血管健康堪忧:饮食不健康、运动量过少、体重不达标、三高提前(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差)——据《生命时报》年4月12日一版头条;“这个糖尿病患者只有三岁:饮食不节制,小胖墩成糖尿病”——据年8月24日《青岛早报》;“孩子,咱咋年岁不高血压高: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14.1%;医生:要怪爱饮料、爱油炸、爱网游”——据年4月6日《半岛都市报》;“6岁孩子也会得动脉硬化——每天运动少于68分钟,可能出现心脏病症状”——据年2月8日英国《每日邮报》转载英国、芬兰科学家发表于《儿科运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5岁就脑卒中,15岁急性心梗”——据年11月12日《半岛都市报》。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这么早的时间就会得这些以前成年人才会得的病?是因为生活方式,他们习惯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后,如果父母再缺乏健康意识,那么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可能比大人还差。所以对慢性病而言,年龄不是“挡箭牌”,无论老少,得病与不得病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本文节选自《富贵“险”中求家庭财富风险管理之健康篇》系列丛书 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