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火烤”的天气,“热射病”一词也在热搜刷屏。7月以来,全国多地出现热射病病例,甚至出现多起死亡病例。 在广州的暨大附一院重症监护室内,一名32岁的快递分拣员,因热射病已长期昏迷。医生介绍,他送医时体温超过40度,深度昏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肝、肾、脑功能障碍,加上循环衰竭,处于非常危险的低血压状态。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黄世芳说,患者的工作是在仓库里面整理快递,可能仓库里面的空间比较密闭,通风条件不好,再加上他自身也比较胖,所以他体温调节能力会比较差。经过专业的对症处置,目前该男子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依旧处于浅昏迷状态,综合评估显示其预后不会太好,较大概率会进入植物人状态。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多发于高温高湿环境,因产热和散热失衡所引起,危及生命。常有高热、行为异常、神志障碍或昏迷、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热射病分为劳力热射病和非劳力热射病。 热射病的早期预警信号是什么? 如在运动后出现:发热、意识改变、抽搐、口唇及面色苍白、大汗或冷汗或无汗、行走不稳、头晕恶心、腹泻,应停止运动,置于阴凉通风处散热,撤除身上衣物并补液。如有条件立即测体温。高热、无汗、意识障碍是热射病的典型表现。 如何进行现场救治? 一、立即脱离热环境 热射病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参训者立即停止训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建议室温调至16-20℃。 二、快速测量体温 建议使用直肠温度来反映核心温度,如果现场不具备测量核心温度(直肠温度)的条件,也可测量体表温度以做参考。 注意,如果腋温或耳温不高,不能排除热射病,应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或持续监测体温。 三、积极有效降温 由于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首要治疗措施。如果初始降温延迟30分钟,即便后期降温达到目标,损害也不会停止。 建议降温目标为核心温度在30分钟内迅速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 当核心温度降至38.5℃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37.0-38.5℃,以免体温过低。若体温再次升高,应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目前在现场可供选择的降温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①蒸发降温:如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同时用风扇吹,抑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全身,并持续扇风。 ②冷水浸泡:用大型容器(如浴桶、油布、水池)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在冷水(2-20℃)中,这可能是现场最高效的降温方式。 ③冰敷降温:头戴冰帽或头枕冰枕;或将纱布包裹好的冰袋置于颈部、腹股沟(注意保护阴囊)、腋下等血管较丰富、散热较快的部位进行降温。 ④体内降温:包括冰盐水灌胃或直肠灌洗,如无冰盐水可用室温盐水替代。 四、快速液体复苏 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如有条件也可建立骨髓腔液路,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建议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毫升/公斤体重或总量-毫升(如已启动冷盐水降温,其量应纳入总量管理),之后根据患者反应(如血压、脉搏和尿量等)调整输液速度,维持非肾衰竭患者尿量为-毫升/小时,同时避免液体过负荷。 应避免早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以免导致血钠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加重神经损伤。 五、气道保护与氧疗 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如已发生呕吐,应尽快清理口腔分泌物。 对于大多数需要气道保护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留置气管插管。若现场无插管条件,应先用手法维持气道开放或置入口咽/鼻咽通气道,尽快呼叫救援团队。 如条件允许,现场救治过程中应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首选鼻导管吸氧方式,目标是维持SpO2≥90%。若鼻导管吸氧未能达标,应给予面罩吸氧。 六、控制抽搐 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现场控制抽搐、躁动非常关键,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 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用地西泮10-20毫克,静脉注射,在2-3分钟内推完,如静脉注射困难也可立即肌内注射。首次用药后如抽搐不能控制,则在2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10毫克,24小时总量不超过50毫克。 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8毫克/公斤体重,肌内注射。 现场处理后应尽快送医院进行后续处理,医院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效持续的降温。 现场救治关键点有哪些? 及时:治疗时间的紧迫性,代表了现场救治水平,如果降温延迟,30分钟后器官损伤、发病率和死亡率致残率将显著增加。 有效:要求通过全身迅速降温以逆转高热和不良结局。 持续降热:冷水浸泡(CWI)被认为是降温的金标准,发病后半小时,体温要降到40℃以下;2小时,体温要降到38.5℃以下;后送途中也要降温! 如何有效预防热射病——“热习服” 热习服是指对热环境不适应的人,在热刺激的反复作用下,首先适应热环境,其次适应热环境下轻强度训练,直到适应热环境下高强度训练的过程和状态,一般需要10-14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