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近军,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扎罗木得村,是呼伦贝尔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一名会员,他吃苦耐劳、坚毅、感恩,是积极向善、永不放弃的八零后的青年代表。本职工作为物业服务与管理、管道安装等工作,多年来他勤恳认真的服务态度受到了广大业主及客户的认可。 据了解,叶近军在年至年间捐献过4次全血(毫升),年在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组织下检测合格后捐献血样存入血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年至今共捐献血小板30余次,献血量达多毫升,年成为中国器官捐献登记者。 问到他怎么会捐献那么多血时,他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年的一天,正在路上行走的他看到一辆流动的义务献血车,好奇心使他上了车,经过一番检查,所有指标符合献血标准,他就献了人生第一次血。看着手中的献血证,他想象着自己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身体后又慢慢流进另一个陌生的、垂危的、急需血液的生命里,他觉得那一定既惊奇又神圣,想到这里他用自己的实践感受到无偿献血是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行为。从那以后他一直坚持献血。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份宣传资料上写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病等疾病。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它其实与献血一样,科学、安全,它需要的仅仅是忍受短暂轻微不适的勇气。”天性好奇、博爱的他决定去捐献血小板。他说,当承载着爱心的6-8毫升血样,匹配成功后挽救的不只是一个濒危的生命,更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啊!从那以后,他又捐献了30余次血小板。 献血、捐血小板,他做的还不止这些,“器官捐献挽救生命”,叶近军这次不再是因为好奇,而是在得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肾衰竭、肝病末期心脏衰竭等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来延续这些患者的生命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说服了家人支持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器官捐献登记者。这要克服平常人要承受的内心恐惧,要打破千百年来世俗的理念,要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这些都做到了。 他说:“每个人都少不了面对死亡,我想把我的生命奉献到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把自己最后、最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给社会!” 年春节,本是万家团圆之时,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勇于逆行的抗疫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累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值守余时…… 他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他呼吁更多人能够参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贯穿于他的生活。(记录者:王芳) 责任编辑:丁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