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粤剧突围的关键

时间:2016-4-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转变观念――粤剧突围的关键

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新派粤剧演出季遭到学生的热烈追捧。(新华社)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兴奋地在留言板上留言。(林芳/摄)

10月20日至24日,广州粤剧团带着粤剧《花月影》和《睿王与庄妃》走进北京大学,引发了北京大学校园的一股粤剧热,师生反响热烈。演出结束后,粤剧团于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粤剧与岭南文化、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和《花月影》对粤剧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专业性讨论,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也以粤剧票友的身份参加了研讨会。本报林芳整理

粤剧观众出现出“一高两低”特点

作为1名从事几十年戏剧艺术的工作者,我已将戏剧艺术化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戏剧艺术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的心。

当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剧团本身是多么的衰弱,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多么的卑劣。2003年,广州市文化局对文艺演出市场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多层次、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现实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是比例低、频率低、被动式、群体式和接受低价位;演出市场不够活跃,与广州市综合实力的地位很不相称;行业竞争剧烈,不公平竞争与恶性竞争并存,缺少沟通和调和;剧团经营状态普遍不理想:演出场地、硬件设施制约演出类型;相干政府部门的配套措施不足,特别宣扬本钱太高;本地演出资源萎缩,缺少演出经营人材;演出费用和演出本钱不断上涨等等。粤剧观众出现出明显的“一高两低”特点,即年龄高(5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下),收入低(1000元/月以下)。根据我们的了解,广州的粤剧迷仅两三千人,且观众萎缩速度加快。

因此,转变观念,成为剧团突围的关键。艺术表演团体在演出经营上所面临的窘境,很重要的是其经营者和管理者在观念上长时间陈腐守旧、抱残守缺。因此,自我观念的转变是改变剧团处境的关键,否则,不管政府怎样扶持,无论是什么样的体制、机制,都很难见到成效。

近年来,我们首先突破了粤剧重传统轻创新的习惯。广州粤剧团2002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粤剧《花月影》,在舞台调度、音乐唱腔、舞美灯光、服装造型、舞蹈形体等方面较传统粤剧进行了全方位创新,吸收了众多舞台艺术新成果,构成了清新淡雅、竹苞松茂的艺术风格。固然我们因此也遭到许多非难,而我们认为,艺术最基本的功能是供人欣赏,只要是现实观众的审美需求,都是有生命力的,否则,社会改变了,观众改变了,不变的艺术就只能成为“活文物”。

其次,我们突破了重产品轻品牌的习惯。对剧团,品牌有三个层面,个人品牌、剧目品牌、团队品牌。目前《花月影》已构成了剧目品牌,而团队品牌是在个人品牌、剧目品牌的基础上构成的,是品牌的最高层次,也是我们寻求的目标。

再次,我们突破了重投入轻产出的习惯。判断投入的合理性,不是看投入的多少,而要看是不是有产出。《花月影》虽然在制作上投入140多万元,相应购置演出装备140多万元,但白癜风可以治好吗这类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比那些演一场赔一场的“仓库作品”,要有效益很多。另外,我们还突破了重生存轻发展的习惯。现在许多剧团没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缘由,是没有一个客观公道的发展规划,而我团在经过三年提升传统市场,打造剧目品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新的发展线路,并从今年起进行全面的战略铺排。(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

处理好获奖与票房关系

广东粤剧在历史上向来以开放和勇于革新著称。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粤剧既没有因南国窗口的洞开而像粤菜那样渗透内陆人的文化生活,也没有因现代艺术及文娱方式的“入侵”而销声匿迹。广东粤剧团体与全国的戏曲团体一样,一面品味着“竞争”的滋味,一面对抗着“转轨”的痛楚。

作为广东的一个主要地方剧种,粤剧已繁衍、生存了300多年,在艺术市场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应当看到,广东粤剧在艺术市场中的安稳状态只是相对目前中国戏曲市场普遍萎缩而言,如何使广东粤剧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同步,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1.广东粤剧可否北上,走向广大的非粤语地区?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的地方剧种的代表剧目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比如浙江的越剧《孔乙己》;上海的昆曲《牡丹亭》;四川的川剧《死水微澜》、《山杠爷》、《金子》;安徽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河北的评剧《男妇女主任》……而广东粤剧则少有被非粤语地区的观众喝彩称道。这并不能说,广东粤剧的投入不够多,广东的领导不够重视,广东的剧团没有寻求。“广州话”的确令外省人感到“头疼”。但仅以此作为粤剧不能北上的理由,其实不充分。

2.处理好“获奖”与“票房”的关系,是当前不容疏忽的问题。曾有一种误解,认为专业剧团是为评奖而生存的,民间剧团是为票房而生存的。对既要涉足市场,又想拿奖的国有剧团来讲,该如何摆正获奖与票房的关系呢?为了得奖而排的戏,一旦勉勉强强得了奖,也就与世长辞了;为了市场而排的戏,由于只能赢小利,也就不再去加工、提高了。谁都知道,真正做到专家、领导、观众一致满意很难。但当这三者不能统一时,我们的院团领导,是不是有勇气把观众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呢?这样的话,我们的创作或许会少走一些弯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胡玲玲)

扩大粤剧的艺术表现力

目前,戏曲正处在转型时期。怎样概括这个转型?有的称之为“现代化”,有的称之为“现代重构”或“重建中国戏曲”,我想用“戏曲现代建设”来表述对转型的基本看法。传统戏曲的突破,最让人关注的,是对人性描述的深度。这个深度的对比物,就是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戏剧是同观众心灵的对话。每出好戏,实际上都是观众内心世界的忠实投影,同时又反作用于观众,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充实。在文化上,现代性包括现代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模式,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有许多歧义。我们不要从概念动身,不要被这些概念唬住。对现代戏曲创作经验的总结、探讨,理论思考的深入和自觉,不是要制定某种条条框框,恰恰相反,是要开辟思路,扩大艺术表现力。不要说现在,就是将来新作品更加丰富以后,从文化断面来看,现代与传统,仍是多元并存。或许,今天认定的现代经典,将来又成了传统的组成部分,或叫做第二传统、第三传统。总之,艺术家的创造积累是最重要的。(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龚和德)

粤剧与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了一方戏剧。粤剧与岭南文化,自她诞生时起,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粤剧保存了岭南文化的诸多民风民俗和宗教礼仪,是岭南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所有的粤剧现象和行动,都具有浓郁的岭南古典文白癜风可以治疗吗化、社交文化、海洋文化、乡土文化和祭祀文化、庆典文化、广场文化、草根文化的特点,是岭南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充分显示出粤剧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固守与传承。

今天的粤剧变革尚在进行当中:音乐交响化、舞美写实化、表演生活化、剧本文人化、主题现代化,这些现象和特点,是岭南文化和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再次融合的体现,是岭南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缩影。对粤剧史来讲,《花月影》是不是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粤剧舞台上出现的《驼哥的旗》、《红雪》、《小周后》等“都市粤剧”一样,是对上世纪30年代前后粤剧改革的继承和深化,昭示着粤剧又一轮都市化、剧院化、文人化和精英化的改革方向。(广州市文化局副研究员易红霞)

从音乐剧的走红看戏曲改革和粤剧创新

世纪之交,几部西洋音乐剧相继在我国上演并引起轰动。先是2001年9月底,“非凡之作:安德鲁?洛依德?韦伯音乐剧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次拉开帷幕,紧接着,2002年《悲惨世界》在上海的演出、2003年《巴黎圣母院》在北京的演出,一样是盛况空前。为何被北京观众称之为“洋戏曲”的音乐剧,在现今戏曲剧院萧条冷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发展得如火如荼?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戏曲模式、戏曲内容由于渐渐游离了戏剧的感性特点而遭到冷遇乃至被抛弃,戏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年轻的音乐剧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她以戏剧结构为基础,以戏剧表演为中心,将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唱、舞美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感极强的歌舞剧。

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1枝,粤剧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从上世纪20年代起,粤剧界就开始着手进行粤剧革新。建国后,岭南粤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粤剧的面貌产生了深入的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出现了一批新的原创和整理改编的剧目,思想和艺术质量显著提高。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那就是在一部分剧目中过分地强调粤剧的教化作用,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抹杀了粤剧本身的审美文娱功能。粤剧必须从沉重的负担中摆脱出来,让观众变得轻松起来,建立起美好的心理期待,进入艺术的审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曾志灼)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