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尔雅》释言:“夏,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莲生八戕》:“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历忌释》曰:“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夏火代木,木生火...”因应五行,隋唐《郊天下》记载:“故立夏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南郊七里,因火数。” 立夏三侯 第一候蝼蝈鸣 第二候蚯蚓出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 《礼记·月令》解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 频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节气时,江南阴雨绵绵,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华北、西北则多风干燥,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大气干燥,土壤干旱。 立夏节气养生要点 避暑养阳,清淡有度 立夏的到来,就意味着天气逐渐开始炎热。天气的炎热就会导致人们生理状态也随之一起改变。立夏时节,天气干燥,雨水少,日晒强,人体水分流失快,我们需要防暑、防晒,并根据节气特点进行养生。 养生重养“心”,天热宜戒怒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