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然流产过,再怀孕还会流产吗

时间:2021-12-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怀孕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孕妈妈都期盼着自己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但有时候总会有意外发生。发生流产令很多准妈妈痛彻心扉,不管有没有当妈妈,每个女人都应该了解这些事情。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g而终止妊娠者,称为流产。其中,自然流产是指非人为目的造成的流产。其是由于自然因素(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父亲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流产。胚胎着床后31%发生自然流产,其中80%以上为早期流产(妊娠12周末前终止)。   按流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还有三种特殊情况,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妊娠12周前终止者,称早期流产,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终止者,称为晚期流产。流产又可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其中自然流产绝大部分为早期流产。   1、胚胎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早期流产子代检查发现50%-60%有染色体异常。夫妻任何一方有染色体异常均可传至子代,导致流产。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结构异常。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感染、药物等不良作用也可引起子代染色体异常,常在孕12周前发生流产。   2、母体因素:   (1)全身性疾病:全身性感染时高热可促进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梅毒螺旋体、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可引起胎儿染色体畸变而导致流产。准妈妈患心衰竭、严重贫血、高血压、慢性肾炎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缺血缺氧性疾病也可导致流产。   (2)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足可以导致早期流产。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的糖尿病血糖未控制也可导致流产。   (3)免疫功能异常:与流产有关的免疫因素包括配偶的组织兼容性抗原(HLA)、胎儿抗原、血型抗原(ABO及Rh)及母体的自身免疫状态。父母的HLA位点相同频率高,使母体封闭抗体不足也可以导致反复流产。母儿血型不合、孕妇抗磷脂抗体产生过多、夫妇抗精子抗体的存在,均可使胚胎或胎儿受到排斥而产生流产。   (4)子宫异常:畸形子宫如子宫发育不良、单角子宫、双子宫、子宫纵隔、宫腔粘连以及黏膜下或肌壁间子宫肌瘤均可影响胚囊着床和发育而导致流产。宫颈重度裂伤、宫颈内口松弛、宫颈过短可导致胎儿破裂而流产。   (5)创伤刺激:子宫创伤如手术、直接撞击、性交过度也可以导致流产;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忧伤等精神创伤,也有可能引起流产。   (6)不良习惯:过量吸烟、酗酒,吗啡、海洛因等毒品均可导致流产。   3、父亲因素:有研究证实精子的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自然流产。但临床上精子畸形率异常增高者是否与自然流产有关,尚无明确依据。   4、环境因素:砷、铅、甲醛、苯、氯丁二烯、氧化乙烯等化学物质过多接触,也可以导致流产。   一般情况下,发生过多次自然流产情况的姐妹,顺利怀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顺利怀孕了,一定要在整个孕期都要做好孕期的检查,而且整个孕期都要谨慎了解自己及宝宝的情况。当然,也不必过于焦虑,只要按时做好孕期的各项检查,以及留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包括妊娠反应的变化,以及分泌物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腹痛或者其他不适等。   如果能够在孕前做好了检查,治疗好了影响宝宝正常发育的问题,孕期再谨慎观察宝宝及宝妈情况,相信之前发生过自然流产的姐妹也都能留住自己可爱的宝宝!   有些意外怀孕的夫妇或情侣,不想要孩子,就会选择通过人工手术流产来终止怀孕。   而做手术流产需要进行刮宫,这对子宫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在刮宫的过程中,医生做手术时是看不到子宫里面的,只能是根据临床经验和感觉来进行操作,判定有没有刮干净。如果刮浅了,子宫会因为没有刮干净而导致出血,造成二次刮宫。如果不小心刮深了,有可能会刮宫过度,从而使子宫内膜受到创伤,破坏子宫的功能,出现反复流产。   无论是一次刮宫还是多次刮宫,都可能会造成宫腔和宫颈的粘连。子宫内膜,是受精卵子的着床层,就像是种子发芽生长的天然土壤,而刮宫就会破坏了这个功能层。如果是反复刮宫,子宫内膜就会越刮越薄,从而造成不孕的严重后果。   有反复自然流产、胚胎停止发育情况的夫妇,首先应该避免紧接着盲目试孕。医院做全面的复发性流产病因的筛查,针对病因治疗,减少或避免再次流产或胎停。   如果发现明确病因,可以针对病因治疗后再进行怀孕。

  当排除疾病,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打算继续怀孕时,夫妻双方备孕期间最好规律作息、戒烟戒酒、适当锻炼,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另外做好孕期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