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由江苏省医院--中医肾内科医生,黄天马 为大家科普“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脏病(CKD)表现为持续性尿液异常、肾脏结构异常或排泄功能受损,提示功能性肾单位丧失。大多数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增加。对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肾脏结构、功能或两者的持续性改变并影响个体健康的综合征。肾脏结构异常包括影像学中明显的囊肿、肿瘤、畸形和萎缩。肾功能异常可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尿液排出或质量的改变、以及儿童发育迟缓;这些变化通常可以通过血清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或血液尿素氮水平的增加而识别。不考虑初始因素或疾病,CKD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是某种形式的肾脏纤维化。 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到的特色和优势,有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改善CKD微炎症状态,改善CKD引起的肾脏纤维化及通过抗足细胞损伤与凋亡等多靶点的作用来延缓CKD进展,为中药治疗CKD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慢性肾脏病属难治性重大疾病,中医属“水肿”、“虚劳”、“癃闭”或“关格”等疾病范畴。肾衰患者多病程日久,缠绵不愈,耗气伤血,导致正气亏虚,邪气内结,并逐渐累及他脏,日趋深重。本病以虚(肾虚为主)为本,以水湿、痰浊、瘀血和浊毒内蕴为标,故临证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之证。中医治疗当标本兼治,辨证施治。 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脾肾两虚,兼湿热内蕴,瘀血内阻,毒邪内陷。本病责之脾肾,兼及它脏,本虚标实,作为病理产物湿、浊、瘀、毒也可进一步损伤脾肾。 我科徐大龙主任,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及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先后采用两方,在治疗“本虚”的同时,兼顾“标实”。 方1:养血清热滋肾膏:黄芪、黄精、熟地黄、阿胶、益母草、制大黄等。诸药合用,益气养血,泄浊清热,活血化瘀,扶正驱邪。切中慢性肾衰竭气血阴阳不足,浊、瘀、毒等内结的病机。临床结果表明:配合口服养血清热滋肾膏治疗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是有益的,不仅有效减轻蛋白尿,而且对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明显,特别是在降尿素氮方面效果显著。 方2:复方温肾解毒丸:熟大黄、黄芪、知母、猪苓、巴戟天、淫羊藿、赤芍等。诸药配伍,阴阳互用,攻补兼施,共奏扶正祛邪之功,对慢性肾脏病早、中期特别是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兼浊毒内蕴的患者,效果显著。临床结果表明:经口服复方温肾解毒丸为主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患者的钙磷代谢及电解质紊乱状况也有所好转,血钙水平较治疗前上升、血磷及血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患者的贫血改善明显,血红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中药不仅可以推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入替代治疗的时间,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要遵医嘱,切勿自行使用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